
2018年是“穩中有變”的一年,環境治理、稅制改革、中美貿易、股市大跌、整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。
經濟寒冬之年,企業家該怎么做?惜錢不如分“錢”!這里的“錢”不是物質上的錢,而是精神意義上的錢——股權。
可能你做夢都在想員工拼命干活,但在股份上就是不敢分!以為分了就沒了虧了,以為這玩意是外國人的東西不學也罷,以為這就是一個簡單的激勵手段罷了。你以為的都只是你以為。
01 股權激勵不是外國人的玩意
“將公司股份或者股份相關的增值權,以某種方式授予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和核心骨干,使他們能夠分享因企業成長而帶來好處的制度安排。”這是西方社會給予股權激勵一個比較正式的定義。
恰如我們認為,股權激勵起源于美國。
20 世紀50年代中期,美國舊金山的一名叫路易斯.凱爾索(Louis Kelso)ESOP。1952年,美國輝瑞制藥公司(Pfizer)
相對于以“工資+獎金”為基本特征的傳統薪酬激勵體系而言,股權激勵使企業與員工之間建立起一種更加牢固、更加緊密的戰略發展關系,為解決我國企業目前廣泛存在的委托代理鏈的責任衰減與成本攀升、內部人控制、經營者倫理風險等問題提供了一種現實選擇和有效途徑。
19世紀70年代美國的輝瑞制藥公司。以股票期權支付經理人獎金的方式,不僅可以合理合法的規避不少稅金,而且還能對經理人起到明顯的激勵作用。
此后美國其它公司也紛紛學習和效仿經理人股票期權計劃,這也是早的現代股權激勵方案。
在此基礎上,后來又逐漸衍生出來更多的激勵方案,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激勵工具,如期權、虛擬股票、股票增值權、業績股等等。
事實上,股權激勵發端于中國,更新于美國,流行于當今世界。
2010年,中國發現了山西田氏家族56張古代契約,其中有一張乾隆皇帝二十一年山東東金城當鋪契約身股股票,證明中國是世界上早創造發明股權激勵的國家。
這種“中國式股權激勵”后來在晉商企業廣泛推廣應用,西方現代意義上的股權激勵整整200多年。
當時的典當業,沒有一支高素質的、精明強干的專業隊伍,是不可能生存和發展的。
同時,典當業在其百年輝煌期間,也培養造就了一大批專業人才。
山東東金城當鋪,不由資本擁有者(股東)直接從事經營活動,而是實行掌柜(相當于經理)負責制,這是東伙合作,早的企業所有權與經營管理權的分離。即由財東(股東)出白銀若干,委托一個自己信賴的、精明能干的人當掌柜,從事某項經營活動。
財東把資金運用權、人員調配權、業務經營權等全部交給掌柜,讓其獨立自主地從事經營活動,平時不干預票號的事,只是定期結帳一次(三到十年),由掌柜向財東匯報經營成果,并共同定奪一些大的決策,同時取走相應的紅利。
山東東金城當鋪的身股制是其管理者和員工的重要激勵機制。
該當鋪的股份分為銀股和身股兩部分,股東出資形成銀股,高層管理者及伙計以勞動所占份額構成身股。
頂身股人員無年薪,只有“應支銀”。每股每年“應支銀”在15兩左右,至賬期開賬分紅時從紅利中扣除,如無紅利可分,則頂身股者只能享受“應支銀”,但頂身股不承擔虧損責任。
同時,為防止總經理的短期行為,規定總經理退休后仍可享受若干年的紅利,但如果總經理舉薦的接班人不稱職,則總經理的身股紅利要相應減少。
另外,當鋪會在每年決算后,依據純利潤的多少分給各分號經理一定金額的損失賠償準備基金,稱為“花紅”,此項花紅要積存在號中,并支付一定的利息,等到分號經理出號時才付還,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其風險意識,而且一旦出現事故,經理也有一定的資金基礎可用以填補損失賠償之需。
正是在這種身股激勵機制下,經理至伙計莫不殫精竭力,視當鋪興衰為己任,使當鋪業在中國興旺發達一百年之久。
02 股權激勵不是績效管理
在薪酬管理中,員工的收入結構以工資、提成和獎金為主,獎金的性質決定了是優秀者才能得到。另外,員工的薪酬收入由當地同行業水平來決定,薪酬收入屬于公司的成本費用,一般員工的總收入略高于同行業就已經很不錯了。所以,老板給出薪酬和獎金后,總是希望把和收入掛鉤的指標做到盡量高,實現老板利益大化,而經理人則希望拿同樣的錢少干事,于是形成了和老板的博弈。
在股權激勵制度下,激勵對象收入以虛擬股份和工商注冊股份分紅為主。分紅與多創造的利潤掛鉤,只要企業和員工共同多創造了價值,就可以分紅,是一種上不封頂,穩定、公開、公平的利益共享機制。
在薪酬管理中,薪酬從成本費用中扣除,員工收入和老板的收入之間是你多我少的關系,所以會存在勞資對抗的經濟基礎,并且員工不占有股權和分紅,也就沒有動力主動控制成本費用,勞資之間是對抗關系。
而股權激勵是在公司和員工過去收益固化的基礎上,創造出的一種勞資共享收益的制度,經理人有動力去控制成本費用,增加業績,創造更多的利潤。
薪酬管理是老板,從上到下命令式管理,基本消滅了老板以外所有人的主觀能動性。老板用防范壞人的方式來管理企業,就必須借用大量報表、會議,用人對人的直接管理來維持效率和忠誠。因此,只有用七八個人為一個層次的直接管理半徑,才能使效率傳遞并安全。這使企業管理成本在企業成長時劇增,多數企業都會產生嚴重的臃員。
股權激勵強調自我管理:用股權共享的方式按利潤中心實施激勵,將打工的頭領模擬為老板,使管理變得簡單易行,這就像社員當年種自留地一樣高效。也可使大量的報表、會議在自己管理自己的過程中被削減,形成扁平化的治理結構,使企業找到夫妻店效率+沃爾瑪規模的高效路徑。
薪酬注重的是分級管理,其關注重點在“一把手”。由于機制設計偏重從上到下的機理,對“一把手”的貪污浪費,其他人就沒有對抗和揭發的動力,缺少了下級對上級的監督,從而難有自我約束的機制。
股權激勵強調自我管理、自我約束。所以,“一把手”以外的人員仍有10%-20%的激勵。這便可以產生下級對上級的監督,從而完善自我約束的機制。也會使公司從上到下的財務監督和管理變得簡單易行、成本低廉。
03 股權激勵也不是股權獎勵、分錢、分股
股權激勵與股權獎勵在本質意義上就不是一回事。
獎勵與懲罰對應,在企業經營中,獎金、表揚等都屬于獎勵的范圍,著眼于“曾經”,即過去的貢獻。獎勵立足于過去的業績,過去的表現,無貢獻則無獎勵。
激勵顧名思義是激發人的行為的過程,著眼于“未來”,即未來的績效,激勵更具有前瞻性;激勵立足于未來的業績,有明顯的不確定性,現在設定機制,激勵員工的能動性,使其為創造企業的未來的而努力。
當然股權激勵并非單單激勵未來,對于過去的功臣,辛辛苦苦“打江山”也需要給予一定的股權,這不僅僅是利益原因,更多的是道德(過去的承諾)和感情。
股權激勵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會增加激勵對象的收益,在實踐過程中,曾遇到這樣的企業:原本薪酬結構不合理,工資較低,希望通過股權激勵對低薪有一定的彌補;因此股權激勵與分錢密不可分。
作為專業的第三方機構,制定方案時,我們會進行測算,測算投資收益比,測算凈資產收益率,并且告訴激勵對象“你的投資,在完成業績的情況下,可以獲得多少回報”,簡單來說,就是可以分多少錢。
但是股權激勵不單單是分錢,選擇激勵對象的過程是挑選事業合伙人的過程,根據需求層次理論來解釋,員工要的并不僅是錢,低層次的需求之外,員工更需要的是成就一番事業,是通過企業這個平臺,完成自我實現。
股權激勵方案如果做成了分錢方案,短期內或許會提高公司的效益,但是對于公司的長遠發展來說,可能會適得其反。
激勵一定是面向未來而設計的,任何一個成功的企業都不可能滿足于保持現狀。
很多老板會覺得做了股權激勵,自己會損失很多既得利益,原先持有100%股份,凈利潤100萬,稅前可分得100萬,如果有員工成為股東,分去20%,自己只能分80萬了?這種想法大錯特錯!
首先,老板的胸懷和格局是股權激勵的基礎,股權激勵或多或少會涉及到利益的妥協,第三方咨詢機構從中斡旋,在老板和員工之間尋找大公約數,找到平衡點,但是這個平衡點需要雙方的妥協與退讓,老板的胸懷決定了是否有可能找到平衡點。
其次,股權激勵分的是增量,通俗點說,企業原先是個6寸的蛋糕,如果員工可以把它做到12寸,那么分出20%又何妨?
股權激勵是以股權為器,行做正之道,引導企業從利益共同體,走向命運共同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