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說!”
這是讀者對于金庸的直觀評價,才子,很有成就的才子。
但對于自己,金庸卻說:“我以小說作為賺錢與謀生的工具,談不上有什么崇高的社會目標,既未想到要教育青年,也沒有懷抱興幫報國之志,說來慚愧,一直沒有魯迅先生、巴金先生那樣偉大的動機?!?/span>
金庸是名副其實的才子,亦是名副其實的商人。金庸一生,三次展現商業頭腦,三次驚煞世人。
01
金庸第一次正大光明的展現商業頭腦是在1939年。
此時正值抗戰時期,前一年日軍攻入浙江。金庸就讀的嘉興中學被逼千里南遷至麗水。這一年,金庸只有15歲,正在讀初三。
金庸記憶力超強。當發現同學多懼怕考試,他就此嗅到了其中的商機。
金庸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,找了兩名同學共同策劃編纂出一本《獻給投考中學者》的書,提供考試經驗和技巧。
內容很簡單,就是搜集當時許多學校的招考試題,并加以分析解答;同時用一種易于翻查的方式來編排,方便閱讀。
1948年,金庸與杜治芬結婚
別看只是考試經驗和技巧,篇幅也不大,金庸卻把它編成了一本大眾通俗類讀物,不僅語言比較生動有趣,內容也頗有實用價值,指導性操作性還很強。
想想現在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擬,是不是太low了?
這個小冊子不僅在金庸學校盛行,還走出浙江,一路銷售至江西、福建、安徽等地。據說賣了好幾萬冊,不僅養活了他自己,還供給上了妹妹的生活費。高中輟學后,金庸遠赴重慶讀書的費用就是自己賺的。
1953年,金庸(左一)在杭州西子湖畔
按道理說,有金庸這樣的學生,一定是很讓老師欣慰的,但結果有點兒讓人啼笑皆非。
這并不是說金庸不乖,金庸小時候很乖,不打架不淘氣愛看書踢球,但上了高中似乎就變了樣。
上高中時,他寫了一篇小說映射訓導主任。在小說中,他把訓導主任比喻為一條眼鏡蛇,到處亂竄叫囂著:我叫你永不得超生,氣得訓導主任直發抖,跑到校長那里告狀,幾天后,被勒令退學。
上大學時,他胡亂說話,把當時的校長蔣介石氣得不輕。當時實行軍事化管理,學生見到校長時需立即起立,兩腳咔地一碰,立正。金庸就說這好像是希特勒部隊的動作,他心直口快說了出來,后來鬧到學校那邊,學校認為他把校長比作希特勒是大的不尊敬,于是,再次把他請出了校園。
似乎是個魔咒,很多成功的企業家,年輕時都是調皮的學生,當然,金庸調皮得稍微有點晚。
02
金庸第二次正大光明的展現商業頭腦是在1955年。
金庸和梁羽生在大公報的歲月
當時,新中國已經成立,他在《新晚報》工作。梁羽生處女作《龍虎斗京華》剛剛連載結束,實在寫不動了,想讓金庸頂上去。
金庸沒多想就答應了。他每天下班之后,睡覺之前,寫一個小時,就能把第二天的版面填上。他先構思好了小說的主角,男主角是一個有著神秘身世的儒雅書生,女主角是一對回疆姐妹,在署名的時候想不出來好的筆名,就把鏞字拆開,成了「金庸」。
他并不是單純靠才華吃飯,在寫人物時,通常會根據人物的發展寫下10個不同的內容,這10個內容如果是讀者或其他人能夠想到的,他就會全部舍棄。等到寫下常人想不到的第11個故事,他才認可。就一個排除法。
想想現在的什10萬+、100萬+,1000萬+爆文攻略,是不是太low了?
1960年,金庸與《神雕俠侶》電影主角合照
那本小說名叫《書劍恩仇錄》。小說一經刊登立刻得到大賣。這讓金庸很振奮,于是馬不停蹄開始新的創作,《碧血劍》。
沒曾想,繼續大賣。金庸頓時又嗅到商機。1959年,金庸離開了《新晚報》,也離開了棋友梁羽生,創辦了一份四開小報——《明報》。
股本10萬元,金庸獨出8萬,占股80%,另外一個同學出兩萬,只占20%。
金庸小說《神雕俠侶》劇照
新報沒有人氣,但金庸并不擔心,他用了兩招。第一招,名人效應,在《明報》上繼續連載自己的武俠小說,運用粉絲效應帶動《明報》的發展?!渡竦駛b侶》就是通過《明報》和讀者見面的。第二招,追熱點,1962年,內地大批人偷渡香港,由于事件敏感,《大公報》等報社都不敢報,但金庸卻敢,而且大聲疾呼。從當年5月12日起,《明報》對這些內容,每天都作頭版報道。
由于經常涉及敏感問題,立場鮮明,《明報》不僅大賺眼球,更被譽為“香港報界的一股清流”,金庸大俠名利雙收。
到《明報》1991年股票上市時,其市值已達8億7千萬港幣,金庸獨占六成。1992年,《明報》的年利潤達到一億港幣。
1992年,金庸以12億港幣的資產,名列香港百富榜第64位。
金庸與夏夢
談及金庸,好友,同為“香港四大才子”之一的倪匡既是佩服又是羨慕的說道,金庸是中國上下五千年有錢文人。
從當今企業和員工關系而言,金庸一點被人言語針對的地方,是在對待員工上,太“扣”。網上有言論,金庸摳門是出了名的。
明報記者薪資很低。就連倪匡和亦舒兄妹催他提高稿費,亦舒還為此寫過專欄罵他小氣,但金庸咬著牙就是不提高稿費。
至于為什么,金庸說是不能破壞辦報傳統,他們會集體對付我。具體是不是,這不好說,按照金庸兩次輟學的脾氣,別人不敢報道敏感事件,他天天頭版的脾氣,只能說金庸從不是一個怕事的主。
不過金庸到底是個聰明人,為了安撫倪匡和亦舒,他帶著倪匡去旅行,買了幾個相機送給他,又買了女孩子的禮物送給亦舒。兩個禮物輕松化解加薪風波。
03
金庸第三次正大光明的展現商業頭腦是在1972年。
這一年《鹿鼎記》連載結束,金庸宣布封筆。他不寫,但他找好了接班人,古龍。他寫信向古龍約稿,請他為《明報》連載武俠小說。
據說當古龍接到金庸來信時,朋友于東樓正好在場。那時古龍風頭正盛,來信很多,他漫不經心地讓于東樓將信拆開,想看看到底是哪個“家伙”從香港寫信給他。
一看是金庸,頓時精神一震,讀完這封信,人就呆了,澡也不洗了,光著身子躺在椅子上,半天不說一句話。事實證明金庸眼光獨到,古龍的《陸小鳳》系列在《明報》連載,獲得巨大成功。
古龍《陸小鳳》劇照
這只是開始。金庸找來古龍接班,自己并沒有安居幕后,相反,他轉戰到了另一個領域,影視,版權。按照現在的話來說,就是打造自己作品的IP。而且是一個龐大的IP。
如果說紅樓夢是紅學,他要打造的則是金學。
即使到了七八十歲的年紀,他依舊全國各地飛來飛去,參加各種活動,辦雜志、開茶館,授權別人將自己的武俠小說改編成動畫、游戲、卡通,甚至生產“金庸”牌酒。
2003年,頂著40多度的高溫,79歲的金庸依舊出現在一場推銷啤酒和《金庸茶館》的演講會上。
開拓版權,打造金庸商業。在對于版權的保護,他比當代企業家更甚。
周星馳《功夫》劇照
周星馳拍攝電影《功夫》,用到神雕俠侶楊過小龍女幾個字,就為此向金庸付了六萬塊錢知識版權費。
江南同人小說《此間的少年》,作品中基于金庸作品的角色、人物設定進行的二次創作,金庸立刻一紙公文,將江南送上了法庭,要求索賠500萬元。
除了創辦《明報》,金庸還有一家公司,杭州金庸書友會有限公司。資料顯示,這家公司成立于2003年07月16日,主要經營范圍為對金庸作品的改編、開發等。
事實上,他不僅是杭州金庸書友會有限公司的董事,還是其股東,認繳出資額為75萬元人民幣。
2018年10月30日,據香港媒體報道,金庸逝世,享年94歲。消息一出,不少人感嘆屬于我們的武俠時代正式結束了。
屬于我們的武俠時代是正式結束了,但金庸老爺子的商業江湖,卻并未落幕。